
- 积分
- 2685
- 银子
- 两
- 知行
- 百石
- 注册时间
- 2009-2-7
- 在线时间
- 小时
|
从绳纹时代到弥生时代
' a" I2 t u/ ~- _) q& B# ]) C% Fhttp://wsu.edu/~dee/ANCJAPAN/YAYOI.HTM( G/ E) N* A7 G/ m6 V1 C2 ^
虽然大和民族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才在日本定居下来,岛上土著的住民却是居住了近三万年。日本原来并不是一个岛国,在冰河时代,日本岛和朝鲜半岛原本通过一条大陆桥连接在一起,日本四大主岛(现在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也是连为一体的,九州岛南部连接着朝鲜半岛,北海道岛北部连接着西伯利亚。石器时代的人类通过大陆桥穿梭于日本岛与朝鲜半岛之间,与通过白令穿梭于美洲与欧洲之间相类似。从远古人类留下的打火石等器具我们可以将日本土著居民产生的年代推算到公元前三万年左右。
" p9 ~! A* f; x9 m1 S% x$ y1 P2 U公元前一万年左右,这些原始住民发展出独特的文化——持续几千年之久的绳纹文化。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我们只能通过史前古器物的残片加上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假想了解当时的情况。绳纹意为“陶器上的绳形图案”(1),因为当时的人类喜好在陶器上设计印刻各种绳形图案,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案。然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器物,而绳纹则是中石器时代的产物。所有的证据表明,他们打猎、捕鱼、游牧为生,生活在各自的小部落群体中。除了制作陶器之外,他们还制作样式神秘的陶俑,上面用线刻的形式表现了女性的躯体,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女神崇拜?
2 u) g3 e: o6 S# ~) g' J+ U一万年毕竟是很漫长,无文字记载的文化变迁也是相当迅速的,因此我们将绳纹时代分为六个部分:起始阶段、初期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以及末期阶段。
1 P5 t( T9 L* b; i7 ]( D绳纹时代的起始阶段是从公元前10500年左右到公元前8000多年的历史阶段,现有的资料仅限于关东平原(东京就坐落在该平原上)的住民制作的陶器残片。我们不清楚这些细小的残片究竟如何,但我们认为它们最初是圆形的小罐子。绳纹时代起始阶段的罐子对了解人类文化来说是具有化时代的重要意义,它们代表了人类最早的制陶工艺,先于美索布达米亚(2) 制陶工艺两百多年。人类学定义的人类艺术分割线将制陶工艺置于农业之后,认为它附属于农业。绳纹时代起始阶段的人们大都以打猎游牧为生,但他们开始从事制陶工艺远比农业传入日本要早——事实上,那个时代引进的制陶工艺比人类掌握农业技术都要早。绳纹时代起始阶段无疑证明了制陶工艺是一项独立于农业之外,与之迥然相异的人类工艺。
& r' k; K/ ^( y7 p& p绳纹时代的初期阶段从公元前8000年开始到公元前5000多年止,以获得完整精致的煮食陶罐为分水岭。根据初期阶段出土的陶器残片得知,它们已不再如先前那样简单朴素了,而是用精美加工过的绳纹图案装点着的陶罐,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绳纹时代的特征。
+ }' ] n: x1 v4 w" K7 w* X绳纹时代早期阶段大致是公元前5000-2500年间,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最令人感兴趣的年代。大约在14500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地球开始慢慢变暖。在公元前5000-2500年之间,全球气温达到了冰河时代以来的最高点;在此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4-6华氏度;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这样的高温也是未曾企及的。这里有个振奋人心的事实:随着全球气温的稳步攀升,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技术产物发展起来了;随着全球最暖气候的出现,带来了人类居住情况的重大变革。在这一段时期,全世界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最初人们选择定居在一定规模的村落里;后来人类社会城市的雏形诞生。(3) 绳纹时代的变革无疑也是世界性的现象,绳纹时代的人们在大型村落里开始了他们完全独立的定居生涯。村落中建造了大量低矮的茅草屋,地板低于地平线一英尺左右,看起来他们是与大家庭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更进一步改良陶器制作工艺,并开始制作陶俑。虽然不清楚他们制作的是人还是动物,但这成了日本最早的雕塑艺术。( D5 \4 P" \0 v4 V4 Q
绳纹时代中期阶段(公元前2500-1500),人们从关东平原迁到周围的山地。埃及人建造着属于那片古老国度的金字塔,中国黄河流域产生第一个中央集权统治,苏美尔人开始建造最早的中心城市,日本人并未意识到岛国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天地,他们在大型村落里从事着简单原始的农业活动。他们不再打猎、游牧,而是安定下来,学习运用技术,用华丽的装饰创造着日益精美的艺术品。陶俑工艺人和动物的形象已清晰可辨,而这些人形的姿势和表情各异,充满神秘色彩,令人捉摸不透。+ M* C6 V. p8 o3 f% }( N, W1 Y+ M. x
晚期阶段(公元前1500-1000年)与末期阶段(公元前1000-300年)相当于冰河时代和新时代的交替期。全球气温显著降低(比现在低),人们从山地迁回关东平原。在这点上,绳纹时代的人们信奉同种宗教信仰——他们创造了数量可观的陶俑,在主要村落之外铸造“石头圈”。那个时代的陶俑大多数是女性,暗示着绳纹时代信仰的是女神崇拜的宗教。+ J5 e, S8 V( C& o
绳纹文化虽然表现出陶艺制作等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本质上仍是中石器文化,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三世纪不断兴盛发展,最终被来自亚洲大陆的移民者文化所取代。这种外来文化称之为“弥生文化”,发源于华北。华北最初是一片气候温和、草木茂盛的土地,密布着森林、溪流和瀑布。然而,公元前几千年,华北面临着干涸的危机,出现了大片沙漠和戈壁,许多人迁往东部和南部。这些人涌入朝鲜,取代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后来随着新的迁入者源源不断的到来,很多人又迁往日本岛。因此,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华北、朝鲜和日本的语言属同一语系。由于蒙古语也属于这个语系,并且蒙古的势力随着征战扩大至遥远的西方,意味着从日本到欧洲大片地域范围内的居民都说日语所属语系的语言。该语系的最西部语言是匈牙利人所说的马扎尔语,最东部的语言则是日语。8 D- B: _+ c; X% c; g% z
外来移民者将农业技术、制铜铸铁技术带进日本,也带进一种全新的宗教(最后发展为神道)。我们不知道移民者如何对待土著居民,有以下几种可能:被日本人广泛接受的一种理论认为,弥生时代的移民者数量极少,虽然他们将新技术带到日本,他们还是无法彻底与绳纹文化融为一体,因此,神道所代表的日本文化,是古代日本土生土长的文化。一些日本人认为绳纹时代的人说的是奥斯特罗尼西亚语(4),因此日本人与南太平洋岛国居民关系更密切,日语其实属于南岛语系。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弥生时代的移民取代了土著居民,永久地终结了他们的土著文化,这样看来,日本文化成了起源于华北和古代朝鲜的外来文化,现代日本人不太赞同这种观点。
8 @7 A/ u/ v1 m& O9 x( r无论日本文化的源头为什么,日本的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不能追溯到弥生时代的迁入者身上。出于实际考虑,弥生时代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新篇章,该时期的剧烈变化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日本文化一夜之间面目全非,八千多年的文化平静期陡然转向农耕文化占主导优势的新纪元。
d& U9 W+ z2 h1 [. P' `2 g弥生时代的氏族以“家”为本位,这些氏族在父家长制的影响下由男性担任首领和神职者。每一个氏族都与首领信奉的主神相联系,所有的仪式都为祭祀主神而进行。这些神,或称“大神”(Kami),象征着自然的强大力量与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弥生时代的人们感激着创造世界及万物的神灵。一个氏族击败另一个氏族,就会将对方的主神吸纳到自己的宗教活动中去。这样一来,弥生时代渐渐产生了多神的宗教体系,这些神都是与家族等级制度一脉相承的。
2 j0 e+ Q% Z4 b$ E: v弥生时代的日本人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他们没有记事系统,没有货币,大多穿麻布和树皮制成的衣服。一夫多妻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女性在氏族社会中仍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女性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氏族主宰或神职者,从中国早期提及日本的文献中我们会找到证据。0 B8 {2 L0 o7 R4 z, B
家族间的关系很复杂;慢慢地,小国开始采取守卫战争保护自身利益。公元200年,来自中国的影响日趋增加,大和半岛上终于建成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国。
* R( H* L" j8 s3 X5 V6 |$ g1 x% n0 T( b
(1)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陶器最常见的纹饰。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 b/ n8 U& g' v* T) t
(2) 希腊语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7 @* y8 B* s! N: h- G$ h(3) 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自然也对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据统计,自冰河时代以来,全球气温在一定范围内频繁发生变化,基本上呈波浪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或推动着特定文化的发展。
5 h3 b1 L) ~1 p$ Q/ P(4) 奥斯特罗尼西亚是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 F( e/ y7 R: G
% x' C2 b+ Z; i# j
3 J0 {+ C/ k; ?! ~/ P; T- y弥生时代后期的政治
* { C9 t. w; N6 u) S1 {5 L$ `9 khttp://nagaeyari.wordpress.com/2 ... ate-yayoi-politics/
0 \9 [7 E4 C, }5 G弥生时代末期,地方势力已经在日本大岛上蔓延开来。从一些考古遗迹中多多少少残留有政治势力的见证。在之前的论著里,我提及一股早期的主要势力——吉野里(1)。随着时代的更替,越来越多的部落在北九州、西本州日本海沿岸、本州各内海沿岸、东中部等地崛起。如果看着一张标注各地地名的地图,你会发现日本西部已被大面积开发;而日本东部却在弥生时代始终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蓄势待发等待着几个世纪以后的迁入者。虽然那里有一些部落首领,但这些土地仍归东北部野蛮民族(Emishi)统领。与近代日本相似的是,那段时期的历史是由绳纹时代的古住民与弥生时代迁徙者共同谱写的,(2) 东部边远山区的首领基本上未踏上历史的舞台,也缺乏相关的记载。; n# z9 r. c6 l8 S" I
《魏志.倭人传》记载:“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于是共立为王。”侍奉鬼神的巫女卑弥呼(3) 上台之后,平定了日本的战乱。对残留的卑弥呼制度的争议颇多,但没有人再会去采纳那些制度了。她将九州和中国(本州岛中部)划分为邪马台国(4) 的领地。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有兴趣,这里有几本关于卑弥呼执权统治的书可供参考:
0 i4 n# Q+ D- X% |1. State Formation in Japan: Emergence of a 4th-century Ruling Elite
: L \" n- L% w7 e2. Himiko and Japan’s Elusive Chiefdom of Yamatai: Archaeology, History, and Mythology
* K: y. n$ y- i% e9 U( k3. Sacred Texts and Buried Treasures: Issues on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Ancient Japan
% b7 [- d. l. N) nThere are several other good books, but I would read these first. The first book on the list (the one by Barnes) would need a good grounding in ancient Japanese history to understand, though, so I would read that one last).& ?# K0 u+ z, E: { B
以上这些书最具有阅读价值,第一本书需要有一定的日本古代史为基础,因此如果你在这个领域还较生疏的话,建议你先读另外两本。# a7 i2 \6 b! e3 H
直到公元三世纪卑弥呼去世之前,邪马台国都在她的统治之下。在位期间,她和中国建交(中国那时是魏晋时期),双方互赠礼物表示友好。邪马台国的大使带来了奴隶和布料,中国将铜镜、布料和其他贡品献给卑弥呼,表示礼尚往来。这里推荐一本关于双方关系介绍的经典书:Wang Zhenpin’s Ambassadors from the Island of Immortals: China-Japan Relations In The Han-Tang Period
; d$ Z7 R# T4 G' ~将先前关于弥生时代诸势力的评述与现今对卑弥呼的讨论结合起来,再看看她在领内的关系:“247年,卑弥呼政府与狗奴国(5) 的君主不和,据说矛盾在日本南部激化,卑弥呼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请求皇家支援。”这里所说的“皇家支援”指的是求助于中国。然而,卑弥呼在这场征乱中不幸辞世,新继位的国王挑起统治日本岛的重任。“随之而来的是暗杀与刺杀,一千多人在此杀中身亡。”! H" T; `% V8 `# c# r) B
直到卑弥呼的一个女性旁戚继承了王位,日本才再次回归风平浪静。通过翻阅中国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治动乱的一幅生动画卷。公元后,各部族在日本争权夺利,直到公元四至五世纪大和政权确立了其统治地位才得以平息。尽管大和政权进行着强有力的扩张,逐步提升其统治权,但是其他不容小观的地方势力也企图推翻大和政权。(这是关于古坟时代政治斗争的问题,不在此次讨论范围之内)% {6 e# g/ D5 @# e
以出现巨型古坟(尤其是前方后円坟)为标志,弥生时代在公元250年的时候终结了。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政治稳固,而且也代表了部落首领寻求扩展契机的心愿。
9 q9 {; s; k' b! e+ R& \. @) D( x我们可以把卑弥呼看作弥生时期的主要政治人物,也可以只看作一个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的部落首领。别忘了,她还曾向中国(当时是魏晋时代)请求支援,共同抗击南部的狗奴国。她既没有统治全日本,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打退所有的敌人。因为在卑弥呼统治期间,记载日本的大多数文献都来自中国,我们读不到横跨日本的其他部族文献就不足为奇了。+ G J" n m1 r2 f. a
以下是Totman先生评述弥生时代后期战事的文章节选:
% B: O+ W9 _' `4 v“弥生时代后期,人们为了防御战争、保卫家园,建造起坚固的堡垒,地方组织遍布整个岛国;考古学的证据表明,随着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海的稻田,卷走了私人财物,筑堤防洪工程持续贯彻着。这样的趋势颇有争议,它迫使农民开垦高地,促使权贵为竭尽全力扩张领土、发展生产力而互相争斗。”(48-49)! h( k9 m, o4 e6 B; v. S5 L& j
用于粮食收割的金属制品和大米的引进导致了人口剧增,(6) 社会阶级形成,贫富差距开始形成——上自部落首领,下至中小农民。
- J( W( i1 e, Y4 ~. r& _ G& c在领土扩张和连年战乱中,村民们形成各种各样地区性团体。这些小团体逐渐发展壮大,形成拥有军事、经济、政治力量的地区性部落。最后形成出云国(Izumo)、吉备国(Kibi)、邪马台国(Yamatai)、大和国、吉野里国等大型部落族群。' E6 J' a, O2 t' V" M' v4 d- ~
这些部落都有政治要地以及中心城区,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坚固防御系统牢牢地保卫着这些地区。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饥荒年间,许多部落通过战争来获取食物和权力。为了展现卑弥呼与邪马台国的另一个侧面,我将它与出云国、吉备国和大和国列在一起。
( C! `8 S, r! z2 a( {公元250年左右,弥生时代宣告结束,当时的日本高度分离,没有中心政权。将现在的日本看作许多不断战争中的小国,好比战国后期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势。# U) v; W V0 t% q2 U3 f3 b8 |
每个部落或政权的首领开始建造自己的大型陵墓。这一时代他们选择高地作为陵墓的安置地,并开始隔离坟墓,而不是将自己光辉的陵墓置于集团墓地之中,和其他人的墓地摆在一起。(7) 弥生时代后期,坟墓的数量和大小剧增,陪葬品不计其数。弥生时代的精英们都被葬在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穴式土堆里,这些土堆四周有壕沟,被称为“前方后圆”坟。' ]5 N/ E2 v* K! Q
2 G: ^2 s7 |) v+ {% D: Q
(1)九州佐贺平原上的一片小山丘,遗址蕴含着的历史浪漫,有待于人们发掘。 }- a+ e3 G# U
(2)日本民族起源于原居民与外来人长期融合,先是外来的弥生人凭借先进生产力和高度文化统治了土著的绳文人,最后建立了国家。- v8 V0 d5 N" t0 p
(3) 古代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三国志.魏志》记载汉桓灵年间,倭国大乱,男主不能服众,而卑弥呼以鬼道平定内乱登上王位,时年17岁,和曹魏往来甚密,能使鬼道,以妖惑众,年长不嫁。" T) b+ l, {, W( a
(4) 2世纪末倭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强大国家。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数次向魏朝贡。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大和说与北九州说较有力。
0 n5 C0 C+ L1 z" O* e' P! e- W(5) 现位于静冈县袋井市,古为远江国山名郡久努乡,其国造家乃是物部氏(飞鸟时代重要氏族)的支系。
& B# ?* i, [' O* V) Q& z1 ?8 D(6) 与绳纹时代相比,弥生时代的狩猎和渔捞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农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开始有了纺织业。
2 k% I, K! e% U( o1 s(7) 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早期,由于社会阶级意识不是很明晰,每个部落都有集团墓地,无论尊卑,去世后坟墓都置于其中。弥生时代后期,由于大量巨型陵墓的建成,统治者和贵族的坟墓与普通百姓分离开来,过渡到以遍布各地的豪华陵墓为特征的古坟时代。
5 E) W t) R; q& `5 O5 V% I" }
. v) G: ~2 y9 k, Y: @+ Y" u3 f5 J7 p2 t$ H% o# i6 B
浅谈卑弥呼和各部落/ T& s; Y6 w' u1 B
5 B# l+ G+ i' T; [+ |& y' S( M《后汉书》、《魏志》和《隋书》(大致只有这三本著作提及卑弥呼)都没有说卑弥呼是自己停止攻打古奈(Kona, 304)领土的。作为木道(侍奉鬼神的教派,也可以说是萨满教的一种形式)的巫女,她的力量决非来自军事要素。通过宗教媒介与神对话使她成为日本享有最高地位的巫师,(1) 她就能切实控制临近部族的首领攻击反叛势力了。因此,她和后继的大和国诸王不同。崇神天皇(Sujin)、垂仁天皇(Suinin)和其他的大和时代天皇相较而言在军事战争上更为活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那是因为女性统治者无法涉足军事战争所致,齐明天皇(Saimei)、皇极天皇(Kogyoku)、持统天皇(Jito)等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帝,却未能踏上战场。《魏志》中记载了以卑弥呼为首领的社会等级制度形成过程,然后她却似乎没有独揽天下。
/ M' z, V* o! ], U弥生时代后期,统治者大都具有留恋现世和追求精神世界的双重职责,《魏志》记载了政教分离的端倪,此时卑弥呼赞成神权统治与精神至上,而伊藤国的首领和她的弟弟则偏向于注重现世生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同等的地位就会受到与萨满巫师同样的尊重(尽管源于人们对她的恐惧,卑弥呼的宗教职能和权力令她受到万人景仰)。正如各地的领主开始兴建前方后圆的大型陵墓,交织成大和政权(公元四世纪开始)的浩大网状结构,卑弥呼统治下的领土也呈现类似的结构。关于弥生时代,我们找不到之后古坟时代那些的大型陵墓作为统一象征,《魏志》让我们进行合理的假想。但是说到底,《魏志》中存在许多夸张、歧义与疏漏,将永无止境的遐想留给了后人。) q9 } }. n4 w, D$ ^
然而,未经核实的文字不值一提,本人认为:《魏志》提到了弥生时代整个国家的部落首领逐渐趋向统一的过程,从弥生时代早期(当时正值中国汉代)的100多个部落缩减到卑弥呼统治期间的30多个部落;数以百计的部落首领当时都不在邪马台国的管辖之内。据说卑弥呼执政期间直接管领20多个部落。当时有狗奴国等势力的针锋相对,东北方也有交通未及的广大领域,在逐渐形成统一国家的过程中自然需要建立所谓的“同盟网络”。合为一体的各部落首领掌管着各自的领土,也许会成为卑弥呼的地方代表,将她的意愿付诸实践。) x: M" ?( \, M7 E$ y5 r
, I7 A1 L, T, V! U( u9 g: v, v
(1) 日本的古代首长统治部落所要的就是具有农耕技术与施术法的巫女协助(例如卑弥呼)。民以食为天,巫女以占卜、求雨、平息天灾、通灵术法等方式与自然神对话,进行祷告。
+ ], O5 p3 P& V( [8 c7 b* E9 v; J: T$ t1 d. F7 Y
) V1 v! ~' Y5 W7 [5 ?! O6 E; X邪马台国的神奇女王——卑弥呼/ _7 O1 C/ I' G8 q8 w7 o
. w& j4 f2 D- P
卑弥呼作为邪马台国的女王,象征着弥生时代的日本国民协力同心。! n# S7 C6 c I/ x, |
《后汉书》中记载了关于倭国(日本)的描述:“倭国处乐浪海中部,细分为百余小国,岁时来献。”历史学家将这些小国称为“部落”,其中三十个小国与中国有直接往来。
, ~: F& ~' ~% U7 M# U9 J《魏志》中记载,长达数十年的战争后,即公元297年,邪马台国取得了胜利,成为当时最强的部落国。《魏志.倭人传》记载道“人们拥戴一位女性成为他们的领袖”,卑弥呼登上了女王的宝座,从而结束了常年的战乱。公元二世纪末,在卑弥呼女王执政期间,三十个小国互相联合成著名的“邪马台国”。1 K3 ~/ a/ t3 S1 V; {3 C
公元238年,由于邪马台国派遣外交使团出使中国(当时中国是魏晋时期),向中国皇帝致颂词,因此卑弥呼女王被认定为倭国的统治者,她的名字在中国广为流传。& o* [" M% q C {' w
“于此我们称呼卑弥呼为‘倭国女王’,正式奉其为倭国友人。由四名男奴和六名女奴组成的使节团至此,携带的贡品中还包括两匹二十多英尺长的花布。倭国人远渡重洋,派遣使者献上贡品,忠孝之心极应受赏。因此我们将‘亲魏倭王’的光荣称号授予你。”& S7 D6 r, u. H* m# N
卑弥呼女王曾是主持萨满教仪式的女祭司、女先知,也许还是传达上帝旨意的圣女。(1)根据《魏志.倭人传》的记载,卑弥呼“终日沉浸于法术与巫术之中,借此来迷惑民众”。卑弥呼女王用巫术和法术来统治国家有点不可思议,但她鲜少出席公众场合,身边有“1000名侍女,但只有1名男侍官”。, m2 k; w: l& f Z' T d, d3 _
虽然卑弥呼女王将国家行政权交给弟弟,但她很有可能除扮演宗教神职角色外,还掌握着实权。中国人认为她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因为有一支大型军队时时为她保驾护航。
& m! ~/ ? {, q5 _在卑弥呼女王的统治下,邪马台国日益兴旺。《魏志.倭人传》将当时邪马台国拥有的七万多户人家、公正严明的法律条文和税制、繁荣兴盛的贸易记录了下来,多数倭人也被描绘成温和、热爱和平的民族。
2 X3 I% G* X- U( Q3 D( R6 {《倭人传》记载,当时有29个小国共存,其中有三个国由国王统治。(2)伊都国是其中之一,“在此国王历代相传”,几世受女王所在的邪马台国的管制。专家指出伊都是坐落于伊都半岛上的小国,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集中在平原土堆遗址(因为那里找到了39枚青铜镜以及与最高统治者有关的其他珍贵陪葬品)。《倭人传》中也暗示了卑弥呼的统治方式:“倭人贵族被派去视察不同国的贸易往来;一名高层官员被派往邪马台国的北面,视察当地的所有国家。他时不时也在伊都掌权。”因此伊都国担负起对外交流的重担。
) {0 H' \( _9 L3 `在卑弥呼统治期间,她派遣使臣至魏,抵制来自久那国国王的强大威胁。公元239年,北魏皇帝授予邪马台国一个光荣的称号“亲魏倭国”,并赐予他们100面铜镜。公元247年,卑弥呼女王和狗奴国发生不合,请求中国皇帝支援,第二年就去世了,但两国争斗的结果无从知晓。
) u, {) w0 m2 u( z2 {) E3 O* I* A卑弥呼女王过世之后,邪马台的人民为纪念她修建了一座大型陵墓(直径约为100米),那1000名侍女和男侍为女王陪葬。这位女王于公元183年出生,248年去世,终身未婚。, ~6 a6 B) x1 ]
继卑弥呼之后即位的男性统治者没有延续她统治期间的政策,邪马台国面临分裂与内忧外患的困扰。《魏志.倭人传》中记述:“接踵而来的是谋杀和暗杀,1000多人成为牺牲者。”当13岁的伊代像当年的卑弥呼一样被推上女王的宝座,战乱再一次停歇、和平重新回归。
+ y; T9 G# @% J) m邪马台国和卑弥呼女王陵墓的坐落地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个谜团,也成为学术论辩的一个大话题,就像讨论究竟真正的卑弥呼女王是来自北九州还是来自中国(Kinai是匈牙利语)一样,发人深思。* a6 l$ I, z% Y% v3 \
$ S3 t5 D* f) _
(1) 萨满教是自发产生的原生性宗教。广义的萨满文化是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北部和中部,乃至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没有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主要活动是跳神。/ q3 P& ^& T5 v! T( J# |+ d
(2) 2世纪末日本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強大国家。女王卑弥呼统帅周围的久奴国(久那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数次向魏国朝贡。/ h: O5 }' _4 k( z/ ]
y6 Z4 R0 C8 t- a
! e7 t- M0 e7 ?( X# i5 ]7 H0 ~
浅谈吉野里与《魏志.倭人传》
0 l _5 p5 I0 L$ C
; ~* ]5 G3 U9 U& ^& U9 p: x如果你之前对日本古代史有一定了解,你一定会将吉野里(1) 理解为一个瓮棺密集分布、巨大坟丘俯视南北、双重环沟围绕着的“环濠群落”。
% H6 {% F5 ^+ G- M粗略地描绘吉野里有三大好处:其一,在任何一本介绍日本古代史的书上,吉野里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二,当时它是强势村落的典型代表。其三,吉野里自身的变化也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步伐。
" _- m9 \7 o1 f5 N3 j吉野里坐落于九州佐贺国(2) 境内,濒临有明海。哈德森和巴恩斯写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题为“吉野里:弥生时代北九州的殖民地”。1 S6 O/ P+ q: P/ s
正如Totman提到的,弥生时代末期,村落由原先“5-10间屋子或50-75个住民”渐渐合并为“成千上百住民的社区”。他称这些扩大的社区为“防守坚固的堡垒”,这个术语用得很恰当,因为护城河和护城墙都是为了抵御侵略而建造的。在政治集团化的全盛时期,数量大小不一的部落联合起来,形成大和国、出云国、吉备国以及其他各大部落和国。- t3 `" g% N+ }: s. r1 O& Z
考古学家追根溯源,公元前200年,人们不再依赖于打猎,而是把生活重心转向农业,与此同时石器被铁器取代。社会阶层是产生于弥生时代,从吉野里的殉葬品、被隔离的土堆(古坟时代早期坟墓的典型,不具有前方后圆的特征,以壶形土器、器台形土器面貌出现)的大小和位置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不同阶级共存的迹象。与邪马台的卑弥呼女王陪葬品类似,吉野里无疑为统治者提供了穿梭于“琉球群岛和本州岛”之中、从事商贾贸易的窗口,其中有一些商品貌似与后来邪马台的卑弥呼女王共同下葬的陪葬品较为相似。有一派更早的看法认为卑弥呼是吉野里的统治者,但还未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6 |# s0 d8 @- X6 RTotman写道,“吉野里的辉煌持续到公元二世纪”,也就是说,吉野里的鼎盛时期在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活动时期为三世纪上半叶)的统治期之前。
! F2 I* n- C; E/ Z2 ~况且,小型村落转变为大型社区,周围有护城河、内部有瞭望塔和其他各种抵御国内战争的设施,将弥生时代的居民隔离开来(我又提到“隔离”二字了)。分析中国一篇著名的历史著作《魏志.倭人传》(英译本在网上随处可见,译本的后半部分是关于卑弥呼的注解),就可以看清三世纪日本的状况。然后,爱德华.基德(J. Edward Kidder, Jr.)在他的“邪马台的卑弥呼和鲜为人知的势力”中,重新翻译并大量注释了这段历史。& N- ^1 o* p% R
《魏志.倭人传》激发了关于邪马台卑弥呼政权地理位置的讨论,位置和面积都是未知数,有待进一步探讨。
& T6 ]. ~: F( H5 j) O0 W% n% B全文将日本人(倭人)描述成一类亲和自然的人种:他们依赖周围的世界。有趣的是,文中提到了粉红色和深红色的纹身。基德关于日本古坟时代将朱砂等颜料用于壁画(大多数都在九州)的描论述相当引人入胜。6 e4 Z i3 X+ f- K3 K
文中很肯定地指出,直到五世纪朝鲜使者(当时称高句丽)将马带进日本为止,日本国内都没有马匹。如果古日本有马,那当时魏国(中国)使者的札记中就会将它们列为现存物种之一了,我仍然对此存在怀疑。魏国使者多数都是与弥生时代上层阶级接触的,自然是最早接触马匹的,不是吗?然而,文章提到在上层社会未曾发现马的踪迹,因此可以断定当时社会还没有马。我无法赞同马匹由高句丽使者于公元五世纪时带来的说法,即便之后马的数量急剧减少,说日本没有马匹不够恰当。也许是我过于挑剔了,但我觉得这是个有趣并值得深思的话题,相关的讨论我们可以在基德的“卑弥呼”丛书中找到。 A& D( J# [/ f
这里有些更为有趣的问题:“攻城掠地和进行屠杀的时候,倭人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他们的武器包括长矛、盾牌、短木弓和长木弓(竹箭的箭头是生铁和骨头制成的)等。”
+ b+ z0 N/ K* [: [9 ^
: q) w( D& I1 ?% H/ D7 }0 D关于弥生时代的预言也很有趣:“当着手干一番大事业或讨论某重要事件的时候,他们将骨块放在火上烤来占卜吉凶。起初他们用与读龟板上卜文同样的方法读出兽骨占卜的咒文;然后他们察看火烤之后的裂缝,预言将会发生什么。”基德提到日本人使用鼠海豚和公猪的骨头来占卜,菲力普(《古事记》最新英译本的译者)对此作了注释:鹿肩胛骨在占卜预言的活动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3)" q2 p5 r$ V% v: v% E. {+ _
就目前对卑弥呼的认识来判断,萨满教的武士在古代日本并不少见。“古代日本人渡过日本海去往中国,他们经常会带上一个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全身爬满了跳蚤、不食肉、不近女色的人作伴,认为像牧师一样的这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幸运。如果远航顺利归来,他们会赏给他大量的奴隶和财富;如果遭遇疾病的困扰或远航失利,他们会以‘未履行职责’之罪处死他。”其实这种所谓的专业禁欲者是用来蛊惑人心的。
1 ]2 `3 T" @7 \: Z; t L日本民族似乎是万物有灵论者,弥生时代的人们信奉“神道”。我们现在所熟悉与信仰的“神道”是明治维新以后的术语,最早是从经典文献中引用过来的,它原先的意义已经不常用了。(4) 我打算谈一谈弥生时代的宗教活动——自然地理让被隔离的社区浑然天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每一个社区都有不同的风俗和信仰,不同的群体间也有不同的信仰体系和崇拜之神。直到各群体达到一定程度的混合,这些不同点才会导致明显的迷信活动倾向。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唯心论盛行,分散各地的倭人对自然现象充满了敬畏,最终发展成我们所熟知的民族。& X& X$ e! I' e* Q, I" y4 z# C
最后,弥生时代开始产生大型穴式土堆坟墓。网上有各种关于古坟时代产生的观点,意见不尽统一,我们无法预见谁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最为理性。《魏志.倭人传》中描述的日本人将已故者埋葬在穴式土堆中,进行为期数日的哀悼,并举办各种宗教祭奠(包括净身仪式)。虽然文中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活动因人而异:考古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当时有专供平民埋葬的公墓,而贵族阶级却葬于互相隔离的大型陵墓之中。(5)
. V( `$ S. ~# d7 l, W! n: S2 l. }8 h8 E. A$ F+ L
(1) 九州佐贺平原上的一片丘陵地,徐福东渡将水稻技术传到日本,在佐贺的金立神社内作为司药、司织、司农的主神被祭祀。
, B+ H% m, p/ P. _4 v5 H(2) 九州最小的一個县,佐贺市为古代日本強大诸侯锅岛家族的根据地,锅岛家的士兵,号称最具有武士道精神;在市区其運河和溪流纵横交錯,亦是其特色之一。
" I# K4 {7 u/ V( f# l/ z6 D' [(3) 《古事记》中记载,天照大神用焚烧鹿肩骨的占卜方法为二神占卜,可见这种通过龟板和兽骨占卜的行为由来已久,以至于成为古代日本民的一部分。
4 y0 q3 m5 P7 \3 R, Q* |* o# K4 I(4) 中国很多陵墓前都有一条大道——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因此神道既称“墓道”,又可泛指“神灵”。日本人借用“神道”这一说法来代指他们的自然神信仰。
' b* i7 m# S3 z& P) E: |* a(5) 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大和朝廷只容许各地的部落首领(豪族)建造这种样式的古坟,作为臣服大和朝廷的象征。初期古坟多以后来的郡或比郡小的地区为单位建造,数座为一组,应该是该地区历代首领之墓。在氏姓身份制形成之前,古坟的型式和规格就成了身份的标识。8 i! {2 K( a" L9 C! h8 J, A# Y5 Y5 V( C
* N, q! L$ k7 V
+ l, [3 W8 h/ Y; D$ Z
史前村落吉野里的发展与繁荣* O/ ~4 N7 [5 w2 S2 P+ `$ C- e
! C8 V6 S) O3 ?5 z. B( u
公元前400多年,吉野里出现了第一批迁徙居民。
# R P% A) K6 y8 E# I* t8 Z吉野里坐落在脊振山山麓的丘陵上,离有明海仅12公里,况且三面为土地环绕的地区适宜种植稻米,因此他们觉得这里显然是个建设永久性村落的好地方。
' d4 U5 Z# t, x& q5 r/ b& |$ ?, e早期移民者建成了大约2.5公顷的村落,村落里有一些低矮的茅草屋,村落周围环绕着深深的沟渠。他们挖坑来贮存食物,并把死者的尸体安放在坑里。
- h/ M: `5 q3 S/ b( T
+ q4 K( O/ R/ B+ o弥生时代中期,此处的村落扩大到20公顷。村里人用木材在中南部地区搭建谷物储藏库(或称谷仓),可以说他们已经到达了一定程度的繁荣。那时期最大的房屋为12.5*12.5平方米,房柱直径约为40-50厘米。- F- ~! B1 R3 B3 c' \% ]& |* ^+ o
村民划分出村落的一部分地方进行诸如铸造青铜制品和陶制品(当时的陶器与在朝鲜沿海地区发现的风格类似)等手工艺品制作。考古学家认为,也许为了是和朝鲜青铜铸件专家互相切磋技艺,当时的村民和朝鲜半岛保持着密切联系。! E9 z, Q- I! D% B$ j
为死者举行的葬礼仪式相当重要,尤其是在牵涉到村落领袖级人物的时候,村民们为此精心布置。在远离埋葬平民百姓的公墓之处,建造了一座30*40平方米的穴式土堆,这是村落首长和其他领袖安息的地方。在这个坟墓的五个墓穴里,发现了中国出产的类似绿宝石的圆形装饰品,以及来自朝鲜半岛的青铜匕首。: h# w, p2 P m/ ?+ D) t
平民的公墓里墓穴排成一长条,水渠内外大约2000多个墓穴。在一个以石盖封顶的墓穴中,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以及一面汉初风格、制作精良的青铜镜(直径7.4厘米,图案精工细作、文饰相互缠绕,另有一幅八种字体的题词)。该女子身着丝质衣裙,右手上戴着25个贝壳手镯,左手上戴着11个。这些贝壳手镯是用南海里的鸡心螺制成的异国之物,刚制成时必定有如珍珠般光彩夺目。
3 y! X; K) ]) k3 A: z) C; z3 |
" J* {) X* C) |2 K3 x在吉野里遗址挖掘出的其它物品包括日本式的铜镜、钱币、古钟、枪戟、铁器和木器。
+ }2 t" u( x% f" Z5 d" W0 h弥生时代末期,村落迅速发展壮大,拥有40公顷的广阔领域。村落的防御系统进一步完善,深沟环绕于整个住宅区和公墓区。起到防御作用的深渠形状各异,外部的大型沟渠环绕着山麓,小型沟渠环绕着低矮的茅草屋以及大平房。北部地区甚至挖掘了两层沟渠,沟渠内部建起了栅栏,起到双重保护作用。8 Q/ K, G8 z% U; T
% s1 s) x6 x2 K4 \/ J! L
$ w0 w$ h+ n7 w* O# d0 \吉野里居民和文化的源头
j N, G3 U1 X7 F& g P
3 @. y! t/ y$ [5 Y) X# e- M关于吉野里最早的落户者从哪里来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y/ \0 X: S B/ c4 c
当遗址被发现时,一些考古学家觉得这个为沟渠所包围的村落类似于一座四面环绕护城河的中国城池。
# j6 i" {# _ r& i其他专家肯定吉野里来源于无文文化(1),无文的农民从朝鲜来到吉野里定居,吉野里住民与无文时代的朝鲜迁徙者必定有着内在联系。朝鲜耳笏洞遗址的平房,大坪面、检丹山(公元前850-550无文时代中期)周围的沟渠和栅栏,栗下山的大型公墓(公元前550-300无文时代末期)都与吉野里有着共同之处。无文时代的移居者随着弥生时代前往九州的住民增加而减少,一些考古学家确信无文时代的农民迁到了日本,成为弥生文化的始祖。另一些专家认为,弥生时代的人是土生土长的日本居民,他们与无文民族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与文化合作。" {9 M5 w0 i/ P% h' Q
然而,经过基因测试,大米和当地土壤底层出土的丝绸与黄河流域南部挖掘出的大米和丝绸的基因出其不意地一致,中国和吉野里遗址的大米都属于热带日本作物。另一方面,大米和丝绸的基因与华北和朝鲜半岛的难以匹配。; @' u+ a5 o' u
从基因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来自江南的中国人将长河文明和稻米丝绸技术带到了日本。后期吉野里人工制品的基因测试证实了来自中国江南的人与朝鲜半岛的人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N5 o, ?6 c! h. q1 Y
唐古—嘉木遗迹(2) 稻米的基因测试和上述的测试结果类似,都是与长河流域江南的稻米基因相吻合。
2 T0 `% G P( j" e8 s1 O然而,鸟取县(3) 出土文物的基因跟踪和吉野里和唐古—嘉木遗迹的基因测试结果大相径庭,其结果表明,弥生时代的迁徙者跟现代韩国人、日本人原来共同生活在本州岛上。9 x5 s* f0 p# h4 B6 b# m
展现弥生时代居民不同源头的图画似乎正在浮出水面。' W8 }9 T0 O, J3 a( u; D
8 z3 D, t. v/ Z& [' V0 A
(1) 檀君朝鲜的考古发现表明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在无文土器時代(Mumun pottery period)前1500年左右就开始出现小规模的半农业耕作。
3 y0 S- c) K1 @: M+ w(2) 在今奈良田原附近。
7 g9 w7 `9 ^- z S6 ^* k(3) 位于日本本州岛西北部,古代曾是因幡国和伯耆国的所在地。奈良时代,该地附近湖泊、沼泽很多,有许多水鸟,以打鸟为生的“鸟取部”住在这里,因此而得名“鸟取”。/ f: P" c4 J7 S' v& k. E
* ?( q5 q! q$ r) T4 y& L吉野里遗迹连接中国的纽带# Y( L$ ~9 p! g' Z/ a# ~
% m* j J1 w( u
1989年,在佐贺县的神崎市内,考古发现第一次公之于众,吉野里的遗迹被公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环沟遗迹之一,这些遗迹为游客描述了古代日本的社会图景。
. B# n! S8 }( p: P作为遗迹的主要研究者,佐贺县地方教育部长七田忠明说:“本人认为从至今为止的发现中我们可以认定,当时的统治者拥有巨大的力量来吸引群众、聚敛财物。当然有许多人逃到这里来是避免战乱和被敌人追杀的。”
: y6 o- S9 {9 @. H吉野里在弥生时代(公元前250-公元后250)盛极一时,1986年,人们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勘查建筑发展。$ C8 T/ F# E3 K
考古学家挖掘出矮平房内部的柱子、瞭望塔、宗教旧址、储藏室、环村沟渠以及各种坟堆。除此之外七田还指出发现了2500多个大小不一的锅碗瓢盆,大约有400个是用人骨、珠宝、丝绸、麻布、做武器用的箭。
$ h2 N G- W/ A' e9 G1 ?, b, x3 X% e大家公认弥生时代古代日本人着手开始种植水代,这种技术来自于朝鲜半岛。在吉野里遗址的发现表明了当时社会阶层已经存在。
: x0 V+ D5 }: K+ x) u* W6 a1990年吉野里被征服指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第二年又追加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特别遗址”。展览这些低矮茅屋、瞭望塔、活地板贮藏库的古迹仿造品,引来了每年超过900000人次的观光客流。“这里有其深厚的历史价值,是一片值得瞩目的地方,但愿我能长留此处。”52岁的柳川玲子和同事们从名古屋出发,进行为期三天的旅行,途经此处,顿发感慨。2 M1 u+ }/ C+ z0 A; _8 i. r+ X1 h3 w
六世纪中国的纪传体国别史《魏志.倭人志》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吉野里的一个魅力就是它和卑弥呼女王统治并扬名海外的邪马台国较为类似,在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主导着整个日本。
( Y* d6 `. I* E" y1 M% Q; f% }2 ?; v专家和媒体针对吉野里遗迹是否记载于此书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历史迷们对此更为热衷。七田承认吉野里发现的古迹源头是中国和朝鲜半岛:吉野里的环状住宅区由沟渠所包围,和结构中国古代的城墙相类似。迄今为止,这样的环沟结构在日本仅发现了12处,其中佐贺县就发现了包括吉野里在内的9处。“这可能表明,这片土地是全岛离中国最近的地方。”吉野里的其他发现也表面这片土地与中国紧密相接。$ l7 g# M( Y$ u% J
去年,吉野里首次发掘出日本其他地方都能见到一种古钟,包括护城沟渠在内的其他发现可以追溯到弥生时代前一个世纪左右。# Y! D, X4 e% O S2 i2 s
长久的文物勘探挖掘工作使吉野里成为目前最有潜力的国家级历史公园,除了仿造品与展览处,2001年建成吉野里历史公园(1),以一些复原后的文物景点为特色,吸引游客的目光。游客们还能在公园中体验弥生时代的生活样式。“这里没有花哨的布置,但我希望这座历史公园能够让游客们赶到弥生时代的气息。”七田说。公园建成时候,文物出土工作还会继续进行。“我们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撅进所有文物,但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4 j& u; `) E) Y3 o+ G/ O8 c( c
中国和朝鲜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偶尔来到遗迹,与七田及其同事交流信息和意见。七田也经常访问两国,调查两地文化与吉野里的关系。“考古学是人类互通往来的一段历史。”七田说。& m W/ |. w6 Q' E0 J. f# ^ w
1 V. X9 b3 k8 _# B3 N% a
(1) 公园的宗旨是通过保存日本优秀的文化遗产,复原当时的设施以及展示发掘出來的物品,创造出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弥生时代生活的场所,使之成为一个向日本乃至世界介紹弥生時代的中心。公园由几个特色区组成,如各种当时建筑物复原后的“环濠集村落”、体验各种娱乐项目的“古代荒原”等。
( L# s4 J, z$ Z; K6 \
& l1 ~% \- K+ u5 T1 ^[ 本帖最后由 小早川雪蝶 于 2009-4-27 22:55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入住日史
x
|